《西雅图》是一部电影,受限于叙事长度和容纳度,在对这些现象的剖析上,没那么尖锐,点到为止。
所有具备敏感性、话题性的社会现象,都只是一层皮,是一种噱头,是哗众取宠的手段,更是编剧故意贴在男女主角的身上,用来吸引票房的口号,并没有实质性的探讨意味。
陆远猜测,薛晓璐估计自个在心里琢磨过。
倘若成功的将这些敏感话题,呈现在类型相对空白的中国电影荧幕上。
再稍稍炒作,必定有一帮人集火小三人设,或者其他,从而引发争论,极大概率会出现市场病毒传播式的效果,继而演变成另一种社会话题和现象,进一步影推动票房。
网友不知所以,随大流跟着批判,实则是导演有意调动观众的情绪。
当年《蜗居》大火,一度遭遇广电局批评,事后他可没少分析原因。
薛晓璐没有遮遮掩掩,大方的承认。
“其实将文佳佳换成一个偷渡女,与落魄青年遇上,这样的剧情完全可以实现,但是偷渡女的话题性相比小三,就显得差强人意,难有人愿意钱买票,而且我希望尽量去描绘一个角色的成长,小三显然更具戏剧性。”
“剧本过审了吗?”陆远问出疑惑。
“当然。”薛晓璐从事编剧多年,怎么拿捏尺度,游刃有余。
“那师姐这次找我,是需要投资还是?”
“男一号这个角色你有没有兴趣?”薛晓璐直截了当的问。
陆远通过《失恋三十三天》和《超时空同居》两部电影,在爱情片领域,是目前国内最炙手可热,也是最具号召力的大荧幕男演员。
不巧,《京城遇到西雅图》同样是爱情题材。
起初她原本将男主角设定为窝囊却颇具魅力的中年大叔,后来照着陆远的样子修改,变成窝囊但长相帅气的落魄青年。
角色的年龄,并不影响剧本刻意突显的话题性。
“连续两部爱情片,再拍的话,我担心在观众眼里的形象会固化。”陆远表情为难。
实际上这并不是多大的问题,根本原因是他和角色不来电,薛晓璐口中的弗拉克,他没有饰演的冲动。
薛晓璐听懂了他话里潜在的意思,面露失望,紧接着便听陆远道:“不过我可以挂名监制。”
她大喜,那也好啊,陆远如今在爱情类型片中的名头,不亚于黑色喜剧题材的宁昊。
“对了,还缺投资吗?”
“缺!”
小区,书房,《英雄联盟》,祖安区。
“走位,走位。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