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远将哼唧不已的女友抱进卧室。
刘姑娘虽已浑身酥软,任由他摆弄,却依旧搂着他的脖子不肯放其离开。
陆远无奈,只得安抚片刻。
等她呼吸均匀,才悄咪咪的抽身,从床上爬起,洗了个澡,重回战场。
书房光线昏暗,影影绰绰,拉开窗帘,敞开窗户,让清新的空气涌入,驱散屋内那股少儿不宜的味道。
紧接着,他将刘施施挂在桌角的蕾丝内衣拾起,再把地上黏糊糊的纸团精准投进垃圾桶。
随后擦拭着痕迹斑斑的桌面。
一切整理完毕,陆远站在桌前,审视着周围,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。
他的目光环顾四周,最终定格桌子右上角,记得那儿原本放着剧本。
又蹲下找了一圈,才在角落里捡起《悬崖》的剧本。
拉开椅子坐下,陆远深深吐一口气。
《悬崖》是他出道以来即将参演的第三部谍战剧。
其他任何类型的影视剧,他或许可以失手,唯独谍战领域不行。
毕竟,他是靠谍战剧起家的,这也是他在小荧幕的基本盘和自留地。
近年来不乏其他演员涉足谍战剧,但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影响力上,都难以企及《潜伏》与《黎明之前》。
作品以及业务能力之间的差距,不是零星半点,而是难望其项背。
受限于日渐收缩的审核机制,当下的谍战剧市场,逐渐陷入一种怪圈,纷纷向抗战剧靠拢。
将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。
地下党、军统、日伪特务等多方势力交织在一起,形成错综复杂的对抗网。
这些其实可以理解。
如果纯粹表现国共关系,比较敏感,但加了点抗日元素,多杀点鬼子,就归结到抗战剧里。
逻辑不对,杀鬼子,人设浮夸,杀鬼子,横店一年杀了7亿鬼子。
如今抗战剧和谍战剧基本可以混成一类剧,只要抗日立场不变就行。
倘若剧情及格这些都不是问题。但落到实际的故事,令人思之发笑。
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,“商业民族主义”被无限放大,理性与逻辑被抛诸脑后,谍战剧逐渐沦为赚钱的工具。
基于这样的市场,制片方的要求只有一个,那就是与众不同,超越他人。
编剧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,只能违背历史事实,脱离实际,编造出一个个离谱的故事。
例如搞色诱,暗杀一套,以金钱方式获取情报。
宣传时,剧组美其名曰,这是谍战剧的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