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是潘临知机,趁早投降,那还不失保全阖家老小的机会。
若真是要顽抗到底,那真就是给刘封麾下的诸将们提供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了。
会稽南部的局势,那是历史上原有的格局,当地的这些山越、汉民豪强也都是在这个时候举兵造反的。
这些人并不会因为来的不是孙策,而是刘封就不造反了。甚至因为刘封对汉化、制度化推行力度更大而造反的更为积极。
本质的矛盾是刘封推行改土归流的措施与当地汉民豪强、山越大酋想要维持统治的目标是截然相反,互相冲突的。
但豫章郡、丹阳郡这一波造反却是大大出乎了刘封的意料。
虽然这个本质矛盾依旧在,可刘封为了进攻荆州,抽空了扬州本地的精锐武力,境内大部分地区纯粹是靠本地的士族豪强以及有限的县兵、郡兵在维持。
因此,刘封对豫章、丹阳郡的士族豪强,乃至于山越大酋都稍稍放松了一些,再加上先前周瑜、贾逵等部也进行过清剿行动。
本以为这些措施是能够维持到荆州战事结束的。
可刘封还是高估了这些士族豪强,山越大酋的智商,也低估了他们的贪婪和野心。
这些人是一点儿都不想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,甚至还想要趁机扩大自己的权柄。
陆逊、诸葛亮所平定的这些叛乱,原本的历史上也曾经有过,但发生的时间却绝不是现在。
可现在却是一股脑儿的爆发出来,虽然有着不少好邻居的暗中挑拨,但更大的原因必然是因为这些人对改土归流的怨恨、厌恶和反抗。
这些人抱团式的反叛,就是想要趁着扬州军主力西征的机会,掀翻刘封在当地的统治,然后以此来和刘封谈判,讨要好处,乃至于是自治的幻想。
刘封将诸葛亮、陆逊、庞统三人分派各地,既是希望用他们之才干平定叛乱,镇抚地方。同时也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些考验,获取功勋,积攒资本。
现在看来,三人做的都要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好。
其中最为出彩的是诸葛亮和陆逊。
其实这个结果也很符合事实,毕竟这两位可都是武庙级别的军事家。
倒是庞统的表现也很亮眼,完全对得起刘封对他的培养和信任。
想必经此一役,日后越级拔擢这三人,应该也没有多少人会不服了。
诸葛亮的奏报上与贺齐、陆逊一样,除了汇报事情经过和战果外,还谈到了增建县邑的事情,
就以豫章为例,上饶、昌平等地依旧地广人稀,完全可以再拆分几个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5页